第(2/3)页 生意场上,虽说关系不是万能的,但是想要赚钱“没有关系却是万万不能的”。 只有广积人脉、多结交朋友,你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赚钱机会。 这个道理,西方的犹太人比我们理解得更为透彻,因为他们很早就得出这样的真理:“我们每个人以后都要靠嘴巴从别人的口袋里赚钱。” 他们始终坚定地执行这种理念,并且至今获益匪浅-- 每当服装店进来一位新顾客,犹太老板哈曼总是会上前笑脸相迎。 一名男顾客询问道:“老板,有没有一套现成的正统西服?” “有啊,适合您的样式还不少呢。” 哈曼询问过客人的尺码后,取出了不同款式的西服让顾客一一试穿,并站在一旁不住地赞赏道:“棒极了,先生,这套衣服就像是为您量身定做的一样,平常的工作、应酬、婚礼等不同场合都可以穿上它。” 说完,哈曼顺手搭在客人肩膀上,让客人的侧面对着镜子,恭维道:“毫不夸张地说,您看上去就像亨弗莱·鲍嘉,再转过来一点,就像保罗·纽曼一样帅气。” 就这样,哈曼靠着亲切的笑容、顺耳的语言、周到的服务,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购买服装。 犹太人靠嘴巴赚钱的意识,都是从小培养的,他们总是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、一团和气,于是合作伙伴、回头客越来越多,自然生意赚得盆满钵满。 除此之外,他们还懂得“花小钱交际,换来大利益”的道理。 犹太商人斯奈德的大饭店刚刚开张,邀请的第一批宾客竟然是全市的出租车司机,并且基本上都是免费宴请。 在宴会上,斯奈德冲司机们微笑着说:“诸位每天辛苦的工作,为我们市民们提供着莫大的便利。 本人借着饭店开张的机会,在这里向大家表示由衷地感谢!” 斯奈德的这种做法,无疑是一种收买人心、引爆眼球的“大手笔”,各大报纸、电视台竞相报道,饭店同时也为新闻记者们提供了免费的工作餐。 当然,这一举动最重要的目的,还是暗示出租车司机一有机会就把顾客拉到饭店来,为饭店免费进行义务宣传。 除了经营饭店的生意外,斯奈德还拥有一家印刷厂。 前些日子,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厂房全给烧毁了,全厂几百名职工面临着集体下岗的危险。 没想到,斯奈德却突然宣布:“下个月所有人可以继续领取工资!” 工人们听到这一消息后欢呼雀跃,积极地投入到厂房重建的工作中。 斯奈德以一个月免费发放工资为筹码,不仅留住了工人们的心,还使新厂房很快得以建成,节约了施工的时间成本。 这就是有头脑、会赚钱的犹太人。 他们不仅懂得“以小换大”的道理,还把“无差别化”的交心理念深入骨髓,对于素不相识的路人也会报以真诚的微笑,与任何人谈判时总是“以微笑开始,以微笑结束”,即使双方在谈判桌上曾经剑拔弩张、针锋相对。 当犹太人准备去和某人谈生意时,会事先将对方进行仔细研究,包括对方的出身、学历、家庭、兴趣、嗜好、产业规模、经营项目、经营状况以及家庭住址等全都了如指掌。 在一切“准备功课”做足后,犹太人才会正式与对方会面,并且通常会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,比如这一天是对方独生子的生日,犹太人特地准备了一份礼物,装作刚刚知道的样子,若无其事地说道:“听说今天是你儿子查瑞的生日,我就准备了一点小礼物,希望小伙子能够喜欢。” 自然,对方打开礼物后会喜出望外,惊讶地说:“真是太棒了,查瑞就是喜欢集邮相册。” 这样一来,谈话的气氛一下子融洽许多,生意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。 犹太人的人际交流,并不是表面功夫,他们是真正在替你着想,寻求一种实现彼此利益双赢的途径,他们的理念是“最成功的买卖,并不是我赚得利润最大的,而是能够让大家都感到满意。” 希尔斯·罗巴克是美国著名的零售百货公司,该公司的犹太裔前总裁罗森沃德最早提出了“无条件退货”的承诺,并引领这一商业理念在日后风靡全球。 当罗森沃德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时,公司内部许多人都极力反对,认定这是一件“自找麻烦的愚蠢事”,因为那些动机不良的顾客会千方百计找借口要求退货。 尽管如此,罗森沃德还是不顾压力,力排众议,向公司管理层反复解释和分析这一崭新理念的优点,并最终说服大家同意。 结果,这一“替您着想”的经营方式为希尔斯·罗巴克公司赢得了更多的顾客,公司的营业额得以成倍增长。 与此同时,罗森沃德还积极地参加慈善活动,为芝加哥黑人捐赠270万美元,用以提高黑人的教育水平,还为前苏联的犹太农庄捐赠了600万美元……这一系列慈善举动,不仅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,还为他带来了频繁的商机,使其事业进一步做大。 事实上,犹太人都是天生的人脉高手,他们出色的交际能力,使其生意更上一层楼。 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,凭借自身智慧去赚钱,不断加深商业交往的心得,选择正确的人作为交朋友、谈生意的对象。 生意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“和气生财”,因为在做生意时,只有脾气好一点,说话态度和气一些,顾客听了以后才会心里舒服,继而愿意出钱买你的东西。 这正如农村的一句谚语:“好活计不如好脾气,好买卖全凭一张嘴。” 街上同时开了两家小吃店。 店主都是农村来的小两口,店铺规模差不多,主要是卖豆浆、油条、馄饨之类的小吃。 两个店一个在街东,一个在街西,竞争几乎同步开始。 几个月下来,两个店的生意状况完全不同:街西的生意越做越大,街东的买卖却一天不如一天。 这是为什么呢? 原来街西的两口子为人很热情,总是爱跟客人打招呼,招来的回头客很多。 老板娘每次都殷勤地问:“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”“耽误您的时间了,真不好意思,给你多来个包子吧”“没零钱,改天再还吧”……有一阵,鸡蛋和白面的价格都在涨价,可是小吃还是保持着原来的价格。 相比之下,街东的两口子却只顾埋头干活、很少跟客人说话。 日子久了,食客们总是喜欢到价钱便宜、服务态度好的街西小吃店买早餐,于是两个店的差距一点点拉大。 一年后,街西的老板娘已经开始招伙计帮忙了,而街东的那一家早已关门走人。 买卖的好坏,有时候就体现在你这张嘴能否讨客人喜欢了。 不仅在平时你要跟客人搞好关系、保持语言上的那股亲热劲,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略施小计,让客人心甘情愿地把钱送到你的手里。 美国的德鲁比克兄弟合伙开了一家服装店,他们对待客户一向服务热情、言语周到,美中不足的一点是两人都有点“耳聋”,经常听错话。 通常情况下,弟弟会热情地向客人反复介绍某件衣服是如何物美价廉,穿上之后又是如何得体和漂亮。 当客人被说得心动、询问价钱时,“耳聋”的小德鲁比克总是把手放在耳朵上大声地问道:“你说什么?” 顾客高声重复了一遍:“这套衣服多少钱?” “噢,你问多少钱呀,我得问一下哥哥。 十分抱歉,我的耳朵不太好。” 弟弟转过身对哥哥大声喊道:“这套全毛的衣服卖多少钱?” 大德鲁比克起身看了看服装,随口答道“72美元”,接着又去忙手头的事。 小德鲁比克回过身,微笑着对客人说:“42美元一套。” 顾客一听,以为天上真是掉馅饼了,赶紧掏钱买下了这套便宜的衣服,溜之大吉。 其实,德鲁比克兄弟的耳朵一点儿也不聋,他们是借着“耳聋”给占小便宜的人造成一种错觉来达到促销的目的。 兄弟俩采用这种方法,赚了不少钱。 其实,靠嘴巴赚钱的人,并不一定要给人精明的感觉,有时候不妨装聋作哑,“难得糊涂”一把,让客人对你放心或者感觉可以占你的便宜,这样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买你的东西。 人的交往行为是可以相互影响的,如果你是一个面带微笑、讲话和气的人,别人跟你说话时也会客客气气的。 如果你不会说和气话,别人也就不愿意给你好脸色看。 黄征两口子在一家饭店旁边开了一家小便利店,经常有顾客到黄征的店里买完东西后,就把车停在店门口,走进饭店里吃饭。 这天中午,黄征和妻子正在吃午饭,店门前来了一辆奔驰车,车子停到店门口,一位中年男人在黄征的店里买了一包中华烟,正要去旁边的饭店里吃饭。 黄征妻子见状,忙跑出来叫住那个男人:“老板,麻烦你把车子移一下吧,你的车挡在我家的店门口了。” 中年男人不想移车,随口说道:“我吃完饭很快就回来,不耽误你们做生意。” 黄征妻子听完后很生气地说:“你这人怎么这样? 开个破大奔有什么了不起,快点把车挪开!” 中年男人也不示弱地说:“我爱停哪就停哪,你管得着吗?” 于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地吵起来,声音越来越大,人们纷纷驻足围观。 有几个路人想来小店买烟,一看这架势便绕道往别处去了。 黄征一见这种情况,赶紧从店里走出来,对妻子说:“行了,咱们开门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,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和客人吵架。” 随后,黄征从口袋里掏出一包中华烟笑着递给中年男人:“老板,不好意思,我老婆她脾气不太好,您多担待点。” 中年男人接过烟,没有说话。 黄征接着说:“这车真不错,你一定是大公司的老板吧?” “也不算太大。” 中年男人的语气缓和多了。 “您别谦虚了,您的公司再小也比我们这家小店强,我们也就是在北京混口饭吃。” “都一样,大家都不容易……”中年男人回来看看自己的车子说,“我的车停在这里,的确影响你的生意,我给倒开吧。” 黄征赶紧跑到车后面,协助他重新停车,就这样,一场冲突平息了,周围看热闹的人也散了,一切又恢复了正常。 之后,黄征又跟那个男人寒暄几句,发现他的家就住在附近,两人还是老乡。 这一来二去,那个男人便成了黄征小店的回头客。 俗话说得好,忍一步海阔天空,嘴巴甜便会有钱赚。 以和为贵,生意场上少树敌 在北京的一个批发市场里,一对湖北小夫妻的服装生意做得特别好。 周围的服装摊贩看着很是嫉妒,经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他们的店门口。 夫妻俩看到后只是笑笑,把垃圾都扫进自家店铺的角落里,继续开张做生意。 旁边卖鞋帽的摊主见此情景,忍不住问道:“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儿来,你为啥不生气,反而把垃圾堆到自己屋里?” 湖北小夫妻故意大嗓门地说:“在我们老家,过年时大家都会把垃圾往自家门前扫,垃圾越多就代表赚钱越多。 现在每天都有人免费送钱到我们这儿,我们怎么好意思拒绝呢? 你瞧,我们俩的生意不是越做越好吗?” 这句话传出去之后,门口的垃圾从此就没有了。 既然送垃圾就是“送财”,周围的服装摊主自然不愿意继续做这种好事了。 湖北小夫妻用他们的智慧,巧妙地回击了同行的恶意挑衅。 反过来想,在身处异乡的不利环境下,一旦跟人发生争执,免不了还是自己吃亏。 常言道:“同行是冤家”。 同行业的竞争对手,由于利益的关系,彼此之间经常水火不容,甚至还视对方为“敌人”。 生意场上,我们要坚持“以和为贵”的原则,当面和背后都要少树敌。 对于同行的冒犯,我们应以智慧而不伤和气的方式予以还击,该说的留一句,不该说的就不说。 当因为某件事情与同行理论时,先要克制自己的怒气,考虑清楚后再去解释,不主动说出伤害他人的话,不到迫不得已时绝对不骂人。 一旦你开口辱骂对方,“人民内部矛盾”便直接转化为“敌我矛盾”,这样彼此的关系将进一步恶化。 总之,遇事沉住气、多说客气话,才像是一个真正做大事的生意人。 如果能够在生意场上少惹是非、多化解争执,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好,遇到麻烦也会有人帮忙。 相反,如果总是出口伤人,凭一时之气就大放狠话,其结果必然是破坏人缘,阻断财路。 一般情况下,与同行之间做到表面和气就已经不易了,但是有的人居然还能做到“当面赞美对方”。 要说这种做法说难也难,说不难也不难,关键看你怎么去想:一方面你要有宽广的胸襟,另一方面你要意识到赞美对方其实是给大家看的,让众人了解你是个心胸大度、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。 如果得到如此良好的口碑评价,你的事业必然会受益匪浅。 以和为贵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。 安徽桐城人张英,是清朝康熙年间当朝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,他在安徽老家的宅子与一户姓叶的穷秀才毗邻而居。 有一次,双方因为地界问题发生争执,张英的管家很生气,写信给张英让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出面干预一下。 张英看罢来信,立即作诗劝说老管家: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再让三尺又何妨? 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 管家看完信后立刻明白了,当即把院墙主动退后三尺。 叶家见此情景,觉得不好意思,也把墙退后了三尺。 这样,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,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,这就是桐城有名的“六尺巷”。 就事而论,张英家按地契位置砌墙算不上恃强凌弱,张英接到管家的来信后,也可以向地方官打个招呼让他们“酌情办理”“按律处置”。 但是,张英本着“以和为贵少树敌”的原则,采取了宽容忍让的姿态,让两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。 张英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品学士的位置,想必也是与他的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大有关系。 电影《上海滩皇帝》中,吕良伟扮演的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,经常感慨地说:“人这一辈子有三碗面最难吃--人面、情面、场面。 哪一碗面吃不好,都不行呀。” 这番话在影片中反复强调了多次,仔细想来也是句句在理--“人有脸,树有皮”,人面何以如此重要? 因它关乎一个人的荣辱。 之前我们提到创业时不要在乎面子,这其实是对自己讲的。 我们可以自己舍得面子、求得财富,却不能不给别人面子。 俗话说“打人不打脸”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 情面更是了不得,中国人一直讲究情面。 碍于情面,我们可以收下不该收的礼物,说出不愿意说的话。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情面的好处太多了:求人有门,办事有路,做生意占尽“人和”,出门在外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。 所以说,这碗面你还得非吃不可。 场面关乎你的外在人气,一旦场面处理不好,你的信任度和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。 有时候,撑场面即使撑得累死累活,但是事关大局、事关信用,最终还是要撑下去的。 杜月笙的晚年是在香港度过的,后来日子过得越发拮据,最后重病弥留之际,他还在感叹道:“没有钱可以借给别人,场面没了,朋友也就没了,想翻身都难了!” 像杜月笙这般看透人生、玩转人脉的枭雄尚且如此,作为普通的生意人,如果不懂得如何吃好“三碗面”,其事业发展自然是可想而知。 现实地说,我们要认清现实,认清自己的“三碗面”究竟有何分量,想方设法地吃好这三碗面。 尤其在需要的时候,应当给足别人的面子,即使我们感觉似乎并没有帮助过人家什么。 毕竟,接受别人的好意是一种美德。 处事不留心,做人不到位,你的生意就会小麻烦不断。 如果继续下去,大麻烦也会不期而至。 做生意不能只为自己得利而不顾别人的感受,你要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出发,多为别人考虑,否则急功近利只会是自毁前程。 20世纪80年代,一家不起眼的五金公司在天津开张了,老板名叫高文光。 创业初期,公司只有5名员工,外加2辆三轮车和3间简陋的门脸房。 一无雄厚的资金,二无知名度,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,高文光提出了“一盒螺丝钉也要送货上门”的口号。 这种不计成本的做法,很快收到了效果,公司的局面逐渐打开,客户越来越多。 与此同时,意想不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。 公司的客户基本上都是批发商,这些人慢慢地被“送货上门”的形式养懒了,他们使唤高文光的员工帮着他们把货品摆上货架,或者代替他们把货物直接送到客户手上。 一两次还能忍受,时间一长,高文光手下的员工就有了牢骚:“这些批发商太过分了,咱们干活他们拿钱,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赚钱。 世上的便宜事都让他们占尽了!” 高文光听完之后却不以为然地说:“把他们都养懒了,咱们才有饭吃啊。” 有一次,一名员工把货送到批发商的客户手中。 搬完了货,那个员工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客户说:“如果以后您想进货,就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吧。 批发商都是从我们公司进的货,我们的价钱要比他们便宜许多。” 对方也是个生意人,有利可图自然求之不得,两人一拍即合。 回到公司,那名员工以为事情办得不错,便将事情告诉了高文光。 没料到,高文光将他一顿臭骂,员工不服反驳说,高文光太讲义气,不像赚大钱的人。 高文光解释说:“如果客户的钱都让你一个人赚走了,批发商没有钱赚了,人家还会与你合作吗? 做事不能太绝,别总想着一个人吃独食。 大家都有肉吃,你才能有的赚,目光短浅的人是干不了大事的!” 就这样,高文光既赚钱又赚人气,后来一手创立了天津文光集团,资产早已过亿。 “以和为贵”不仅是精明的经商之道,更是一种睿智的人际观。 财富如水,如果是一杯水,你可以独自享用;如果是一桶水,你可以存放在家里;但如果是一湖水,你就要学会与人分享了。 在中国,无论你走哪条正当的路线,靠哪一个行业发展,都是能够获得成功的,但前提条件是要“以和为贵少树敌”。 从陌生人身上获取最大利益 生意场上,善于同陌生人打交道是一种能力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,多一个熟人你就会多一条路,多一条路你就有获得利益的可能性。 美国最权威的人际专家戈德曼博士认为:“与陌生人交往时,说好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。 别人对你说的第一句话的印象要比后来说的话认真许多。 如果你的开场白讲得足够好,对方就会愿意与你交谈,你也就能够与对方进一步交流,达到交往的初衷,从而为自己创造意外的机会。” 北京的小老板孔杰,去温州转手一批模具,由于价格原因迟迟没能找到合适的买家。 在回程的卧铺车厢中,孔杰看到与自己同铺的是一个大腹便便、老板模样的中年男子,便主动走过去打招呼说:“大哥,您是到哪里下呀?” “德州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