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挣脱客观的束缚就是悟道,至于放下全部的客观,放下整个世界,张静清根本没往那方面去想。 「听起来似乎很可惜,」张异看向张之维,「你小子不给机会啊!」 张之维道:「一点不可惜,或者说一点也不重要。」 张静清点头:「确实不重要,他如果执着于行道,那也就悟不了道了,能走到那一步,就已是难得,若执着行道,就会退出那一步。」 「玄啊!」张异感叹道:「读了一辈子的道藏,还是感觉行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」 这时,张之维询问道:「师父,那吴曼照见五蕴皆空,摆脱客观束缚的那部分「自由」的主观,又去了哪里?」 张静清停顿了一下,就那么静静地坐着,一点多余的动作也没有。 张之维知道,自己这句话,触及到了师父不能说的部分。 或者说,师父能随便用东西唐筛一下自己,但他不愿。 不说,其实就是说了。 一时间,酒桌上无言。 过了片刻,张静清开口:「他圆寂了,自然去了西方极乐世界。」 圆寂……西方极乐世界……张之维琢磨了一下这 两个词。 圆寂本来是个高大上的词,但应用到现在,但凡是个和尚,死了都能用圆寂来形容,所以这不能算一个不能说的东西。 但和尚死的形容词有很多,师父用圆寂会不会有什么意义…… 张之维想起师父刚才对轮回的形容,师父说底层逻辑是一样的,只是展现形式不同。 吴曼是佛教三论宗的,他的形式应该是佛教形式。 佛教对高僧的死亡,称圆寂,也称涅槃。 「圆寂」是是诸德圆满,诸恶寂灭的意思。 「涅槃」是宗教用语,是梵语,是透过觉悟,从痛苦中解脱的意思。 这两个其实是一个东西,只不过一个是音译,一个是意译。 只提一提的是,圆寂是佛门八宗之一的法相宗之主,三藏法师唐玄奘发明的词。 唐玄奘不用涅槃,用圆寂,定有他的深意,具体是什么,张之维不知道,也无深究的打算。 他在想另一件事,他虽然不精通佛理,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,佛有三身,化身、报身、法身。 佛祖释迦牟尼在婆娑树下寂灭,这是化身死亡,但他的报身和法身依旧存在。 所以说,佛的涅槃,不能说死。 这似乎也对应上了师父所说的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。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,在客观世界的身躯死了,他那打磨的主观却留存了下来。 报身和法身,或许就是主观,就算不是,也应该有关系。 而如果如自己所想,主观和客观对等的话,那佛陀就是……世界? 西方极乐世界?! 那吴曼死后,会不会有报身和法身? 就算他不及佛陀,自少也得有点东西留下来。 张之维想起原剧情里,吴曼死后,王家主出家为僧,并且给吴曼修建佛塔,将他供奉起来的事。 那时候的王家,还没拘灵遣将,应该是不存在拘灵这种乱七八糟的事。 之前吴曼的尸体,是交给王家主去处理的,或许可以问问王蔼后续…… 旋即,他又想起了自家天师府。 师父说过底层逻辑相同,既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留有报身和法身。 那咱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祖天师,肯定也有类似报身和法身一样的东西留下来,又在天师府的什么地方? (本章完) 免费阅读.